跳到主要內容區

Top

[中山新聞]_國際學術團共探福島核災 推《共生倡議》回應全球危機挑戰

【文學院提供】國立中山大學「全球共生與國際漢學研究中心」與國科會「文學一」學門、東京大學「東亞藝文書院」、北京大學「博古睿研究中心」近期展開跨國合作,共同前往東京大學與福島核災現場進行學術交流與實地參訪。此次行程聚集來自臺灣、日本、中國、韓國等地的學者,於東京大學召開座談會,共同研討發起《共生倡議》文獻,回應當代多重危機,推動共生思維的國際討論。

《共生倡議》提到「共生」(co-becoming)概念,強調在面對全球性挑戰時,應容納立場差異與矛盾衝突,尋求「共同存在、相互轉化」(mutual co-becoming)的可能性。該文獻將翻譯為外文於國際學術場合發表,促進跨文化交流與理論深化。

除文獻討論外,參訪團亦前往福島核災地區,實地了解災後重建現況。福島核災由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引發,包含芮氏規模9.0地震、17層樓高海嘯與核電廠輻射外洩等三重災難,造成大規模環境與社會衝擊。

其中飯館村作為受災地之一,原為具自然與文化特色的最美村落,災後面臨人口外移、土地汙染與文化斷裂等問題,重建進程艱難。參訪團在飯館村觀察到部分農民已重返家園,進行土地復育與農業重建,試圖恢復農產生產,包括稻米、蔬果與畜牧等,日本官方亦提供檢測數據,證明農產品符合安全標準,但社會大眾對其安全性不免仍有疑慮。參訪團經由實地了解農人故事也體會「安心才更是安全的底蘊」。

此次參訪亦前往東京明治神宮進行祈願活動,表達對環境與人類共存議題的關注。學者們表示,福島災後現場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契機,共生議題除地緣政治、種族國家、宗教文化、社會階級等人類之間的難題外,當前環境危機、氣候失控、生態崩解、物類滅絕等,萬物與人類之間如何共生與永續課題,在這次島福核災現場的體驗中,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其中的關係。

中山大學「全球共生與國際漢學研究中心」預計將出版《共生倡議.福島之書》,記錄此次參訪經驗與學術討論成果,期望跳脫政治干擾下的二元對立,以作為推動「複雜化」核能方向公共討論基礎。中心未來規劃舉辦系列國際研討會,持續推動「共生」相關研究與出版,並與國際學術機構合作,擴大交流平台,深化全球共生理念的實踐與理論建構,回應當代社會的複雜挑戰。

此次研討與會者包括國科會「文學一」學門召集人、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全球共生與國際漢學研究中心主任賴錫三,以及協同召集人、中研院文哲所副所長李育霖與學門承辦人魏淑美,此外包括東京大學「東亞藝文書院」院長石井剛、北京大學「博古睿研究中心」主任宋冰、中山大學「全球共生與國際漢學研究中心」副主任莫加南,以及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孫大川、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兼教務長林啟屏、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林明照、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何重誼、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島隆博、東京大學地域文化研究専攻教授張政遠、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孫向晨、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呂植、延世大學國學硏究院院長白永瑞。

(公共事務組編修)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