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講座資訊】「世界共生與人文創新講座」 杜正勝院士系列講座活動 | 114/4/30(三)~5/2(五)
國立中山大學「世界共生與人文創新講座」
杜正勝院士系列講座活動(2025年4月30日~5月2日)
國立中山大學「世界共生與人文創新」講座之設立,將以「共生」理念為核心,期望「共生」思潮,將猶如民主、科學一般,成為人類的跨文化普世價值。講座活動將環繞三軸,一一展開:一軸,院士典範與學術傳承。二軸,時代危機與人文創新。三軸,漢學資產與共生哲學。「世界共生與人文創新」講座,將與「全球共生與國際漢學」特色中心,以及中山文院潛力研究群計畫積極串連,共同成為未來幾年的學術發動機。
本系列講座將邀請人文、藝文領域之院士級頂尖學者或傑出藝文大師,進行多方面的人文及藝術領域探索。受邀學者或貴賓將在中山大學校園住校數天,讓校內師生得以更多地親炙大師風采。除了正式講座外,也將舉辦院士著作精讀會等活動,邀請貴賓與校內外學者專家一同對話,相信將觸發更多研究靈感及思想火花,開展新興研究議題。
本次院士講座系列活動(4/30-5/2)特邀杜正勝院士蒞臨中山大學。杜正勝院士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、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、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講座教授、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。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、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及教育部部長等職。杜院士專精中國上古史、中國古代社會史,並對文化史與醫療史有深入研究。
杜院士於1990年與同儕共同創辦《新史學》,倡導開發新課題、拓展新領域,對歷史研究帶來重要影響。杜院士曾自述其史學思想有三變:第一變從骨骼到血肉,所謂血肉是著重於豐富歷史研究內容,以下層人民補上層菁英、以社會生活與文化心態補足政經與思想之不足;第二變是超越中國的中國史,即突破中國疆界的框架,將中國置於歐亞大陸的視角進行考察,並提出「同心圓史觀」,從臺灣出發,擴及中國、亞洲乃至全球。卸任公職後,他的第三變是短暫從政之後回歸學術研究,提出從表層到內裡的研究,史料的解釋當更深入,才能探究歷史的奧義。
杜院士對臺灣社會政治與文化發展亦深表關懷,1990年代即對歷史教育、臺灣民主發展及文化主體性等議題多有論述。他的研究與思想不僅影響學術界,也對臺灣歷史教育及文化認同產生深遠影響。
敬邀各位師友同學參與相關活動,機會難得!敬請事先登記,以便安排座位。相關活動如下:
1. 院士講座第一場次:「中國文化的古典探源(上):中國帝制政權的本質」| 114/4/30(三)下午2:00-4:00 | 文學院B1階梯教室LA0001
2. 院士講座第二場次:「中國文化的古典探源(下):中國生命觀的確立」| 114/5/1(四)上午10:00-12:00 | 文學院B1階梯教室LA0001
3. 院士著作《物怪故事解:中國亙古流衍的心態》精讀會 | 114/5/2(五)上午10:00-12:00 | 文學院LA8004
注意事項:
※ 114/4 /23(三)12:00截止報名,因座位有限,若報名額滿將提前截止,敬請見諒。
※ 若為課程參與聽講,則不得中文系演講活動認證重複採計。
※ 系列講座為實體活動,無線上直播,敬請見諒。
主辦單位:
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
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
跨文化共生國際漢學研究中心
全球共生與國際漢學特色領域研究中心

瀏覽數:
分享